科技创新的发展印迹
2023年5月22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粗放生产、设备落后,缺技术、缺人才,再到今天的生物医疗、太空探索、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相继问世,科技创新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历史性决策。同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恢复了国家发明奖。1979年1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奖。这些激励政策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科学技术人才发展的大力支持。由此,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
自2008年“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启动以来,中国已有90余个化学药和生物药获批1类创新药,40余个中药创新药获批。特别是在2018年后,国产新药占比迅速提升,同时临床试验数量也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目前,中国每年研发的1类新药约为20-30个,在世界范围内已占据一定的比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批准上市的新药数量占全球的近15%,本土企业在研管线%,数量居全球第二位。越来越多的新药从中国诞生,服务全球范围内的百姓健康需求。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疫情大考中,中医药人从古典医籍中找灵感,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贡献出了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三药三方”。“三药三方”临床疗效确切,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促进了核酸转阴,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
2021年3月,基于“三方”研发而成的中药新药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批准。
同时,中国在总结国内疫情防控救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中医药参与全球疫情防控,积极同国际社会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支持开展学术交流,为提振全球抗疫信心,推进国际抗疫合作贡献中医药力量。
不仅仅是医药,近年来,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医疗设备不断涌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2021年11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团队与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医疗等合作完成的“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中国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
2023年8月,国际首创联影5.0T超高场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获国家医疗器械注册审批。这是全球首款人体全身5.0T磁共振高分辨成像临床普适设备,其中做到了破解科学问题、突破核心技术、实现国际领先。
改革开放为中国航天注入“推进剂”,中国航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腾飞。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10月16日6点,在轨运行了近一天的神舟五号飞船回到祖国的怀抱,杨利伟自主出舱,中国人首次飞天圆满成功。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让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几代人锲而不舍的奋斗追求,成为美好的现实。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被公认是继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后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此后,中国载人航天建设发展按下了快进键。2020年5月5日,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首次飞行任务成功,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同年6月17日,3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成为入驻中国空间站的第一批主人。截至2024年4月,神舟载人飞船执行任务18次,其中载人飞行13次,均取得圆满成功。
从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至今,“中国航天事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和变化,在载人航天、卫星导航、深空探测等领域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太空探索是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究和求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太空探索步履加快,成果显著。“嫦娥四号”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悟空”“墨子”“慧眼”等中国科学卫星闪耀苍穹。
此外,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已安排在轨实施了100多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航天育种搭载实验3000多项,4000余项成果应用于各行各业。这些科学实验和结果应用,推动航天产业跨越发展,并辐射带动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纺织等领域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整体提升,造福国计民生。
当前,人工智能正不断赋能中国各行各业,成为中国创新发展、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尽管中国人工智能起步相对较晚,但如今已经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和进展。国家已先后设立了各种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课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智能制造2025等。在这些科研基金的支持下,国内人工智能研究已取得众多成果。
同时,中国企业在应用算法、智能芯片、开源框架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已取得重要突破,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应用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智能传感器、智能网联汽车等标志性产品有效落地应用。
在芯片方面,中国已经掌握自主研发AI芯片和GPU芯片等关键技术,龙芯处理器、昇腾处理器、华为的麒麟系列芯片以及腾讯的紫霄、沧海、玄灵等前沿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云计算、智能手机、自动驾驶等领域。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研制出的国际首个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在智能视觉目标识别任务方面的算力是目前高性能商用芯片的3000余倍。
在语音识别技术方面,百度推出了DeepSpeech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在语音识别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种技术在理解多种语音输入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科大讯飞是中国领先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企业之一,其在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应用于语音助手、智能客服等领域。
2021年3月24日,上海,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科大讯飞联合聆思智能研发的CSK系列AI语音芯片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超5000亿元人民币,企业数量超4500家。相关研究机构预测,2035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有望达1.73万亿元,全球占比达30.6%。
目前,中国开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经在智慧矿山、药物研发、气象、政务、金融、智能制造、铁路管理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不断赋能千行百业。
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引领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人们的生活将越来越美好,未来也将更加光明。
推荐产品
同类文章排行
- 新闻电视采访直播简约背景
- 《PPT模板使用说明书》正式发布!这才是
- 日本央行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
- 岸田再表“修宪”立场日本4家报纸刊登整版
- 日经指数势将收复日本央行7月31日加息以
- 寿险高质量发展下的“保险+医养”实践方案
- 中国信通院发布“ICT十大趋势”:202
- 2025年研考报名进行中!24个常见问题
- 刚刚!央行公布!最新一期LPR报价!
- 日本NHK纪录片揭露731部队正视历史勇
最新资讯文章
- 中国英语培训市场蓬勃兴起个性化教学引领新
- 跨境电商成热门赛道行业红利持续释放
- 【外刊酱】英语外刊金融时报高清PDF电子
- 2023少儿英语培训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现
- 【行业前瞻】2023-2028年中国跨境
- 2025山西翻斗车展会详情
- 普惠保险“大盘点”:谁的未来发展空间更广
- 大利好!打通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痛点堵点“活
- 丁向群任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
- 五大上市险企前两月保费收入7472亿元同
- 2023年5月30日保险行业每日新闻
- 保险热点-金投保险网-金投网
- 芳白城际最新进展来了! 一周热点
- 最近一周新闻资讯简报 每日热点15条新闻
- 本周新闻热点10条 最近一周的热点新闻事
- 2024最近国内国际新闻大事件汇总 最近
- 来了!一周热点新闻
- 最近更新一周新闻汇-天极网笔记本频道特色
- 线上微信答题闯关活动快速录入题目、题库手
- 免费学法减分扫题软件学法减分扫题出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