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 立德树人 团结精进 为国奉献
2019年4月至2022年3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高校青年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研究”课题组先后赴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13所高校,对20个优秀教学与科研团队(下文简称“优秀团队”)进行访谈。访谈采取深入院系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对话问答等形式,考察了解团队在教书育人、党的建设、科学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人才培养选拔的情况和经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鲜活的信息。这些优秀团队和青年人才志存高远、立德树人、团结精进、为国奉献,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道道独特风景,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时代脉动中的一曲曲人才之歌。
根植红色基因,聚焦科学创新前沿。大连理工大学“仿生识别与荧光传感”研究团队,以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为依托,致力于从化学分子设计到化工生产工艺与装备的全产业链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特色研究团队。团队坚持“精细、精准、绿色”原则,使得化学化工也可以“绿水青山”;团队秉承“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精神,善于吸纳和团结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域的学者,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打造干事创业的平台。团队形成时代共识,教师要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要构建科学合理、符合人才成长与发展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破五唯”必须回归真实评价;国家实施的人才计划和项目,给海内外青年学子发挥聪明才智、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又能为国效力的成长和发展道路。
传承“西迁精神”,做“顶天立地”研究。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团队,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学科前沿、国家重大需求,以抢占学术制高点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为总体定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材料形变与相变、高性能结构材料、高性能智能材料、材料信息学四个方向。基础研究既要“顶天”、也要“立地”。“顶天”就是在国际上要有我们的声音,要有我们的研究成果,“立地”就是要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团队探索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形成“一体两翼三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依靠西安交通大学以“领军学者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为核心的人才发展体系,团队快速集聚国内外高端人才。团队所在的材料学院,将党支部建立在学科方向上,教师和学生党建共同推进。
丹心报国,为“中国芯”之崛起而奋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郝跃院士领衔的微电子学院宽禁带半导体教师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的团队,在国内外有显著的学术影响力。团队赓续西电红色基因,“芯”系国家,以大平台、大成果、大团队凝聚团队核心竞争力,集中力量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大项目攻关,同时支持团队个人开展原创性、前沿性研究,构建起良好的团队发展生态;以“基础与应用融合、产学融合、科教融合”为微电子人才培养新理念,科教结合,强调平衡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总结凝练形成集成电路课程思政素材库,师生共进创造良好育人风尚;团队具有强烈的使命担当和深厚家国情怀,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为建设一流大学不懈奋斗。
公忠体国为追求,以人为本树根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学校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其中“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学院的一支优秀团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团队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群体和省级创新团队。团队发扬学院“自强不息、团结协作、快速反应、尽职尽责”的“STAR”文化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学、研、产”三足鼎立。学院和团队坚持立德树人,探索新工科教育培养模式,将实验室建设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老师担任班主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被誉为“小团队、大舞台”。学院和团队注重青年人才成长,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年教师制定不同的培养要求,支持年轻老师做自己想做的课题并给予经费。近年来,青年骨干承担或主持国家基金重点重大项目近百项,获一百多项国际国内专利授权、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勤读力耕,强农兴农、以才育才、众志成城建团队。华中农业大学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始终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建设了一批顶天立地、服务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创新团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团队以动物重大疫病与共患病为研究对象,围绕病原生态学与流行病学、病原基因组学与网络调控、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新型防控产品研发等四个方向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团队成员常年奔走于乡村农家畜舍、现代养殖工厂、企业生产车间等生产一线,面向农民传授健康养殖技术,驻点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用畜禽健康养殖科技成果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企业提质增效,为我国动物重大疫病和共患病研究与防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遗传改良团队”,核心成员由国家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人才等组成。团队围绕园艺作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基因挖掘、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果实品质性状形成机理与调控和抗性分子生物学等四个研究方向,创制了一批符合人民消费需求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优良品种,为我国园艺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理论观照现实,让研究植根于中华大地。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团队”创建40年来,形成独特的团队理念、研究范式和方法路径。团队围绕人口与社会政策、老龄与健康、土地生态与发展政策等领域开展研究,通过范式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多学科交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从国家战略出发,以中国问题为基础,拓展国际视野,服务社会。做好一个团队,一是坚持“研究植根于中华大地”的理念,团队经常深入农村、社区,长时间跟踪研究一个问题;二是要建国际化、全球化大平台,一起合作研究,让中国问题进入国际视野;三是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合作机制,合作的核心是利益协调机制;四是要有发展空间,谁申请的项目,谁就是这个团队的负责人,每个成员都有发展空间;五是团队的发展一定要有资源、平台、经费保障。
让人文学科回到深水静流的自然状态。不同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人文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特点与规律。课题组以“人文学者的成长之路”为题,与中山大学中文系师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中文系师资力量雄厚,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人才近二十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吴承学、黄仕忠、彭玉平和陈伟武等是中文系教师的杰出代表。中文系人才培养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成长,有学校的引育与支持,也有中文系自身的努力。学校层面,中山大学注重“不拘一格降人才”,把能力作为最根本的指标,既有求贤若渴的深厚情怀,又有饱含温情的人才政策;院系层面,中文系厚积有力的学科积淀,教诲谆谆的师辈提携,体现了传承与引航;此外,还有个人的奋斗与拼搏、茹古涵今的学术水平、迎难而上的责任担当。中国语言文学吸取、传承中国文化之精华,团队文化和精神建设也因此更加饱满和充盈,从几位学者对教学科研和行政的平衡和立德树人等问题的洞见中,从他们自身成长的故事里,都透露出他们身上的大我精神、大爱情怀。衡量一个优秀人文学者的标准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卓越的专业造诣;第二,出色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和研究中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创建于1951年,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语言文学学术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是华东师范大学最早建立的系科之一。近四十年来,中文系几代学人各领风骚,以敏锐、稳健、扎实的参与姿态与实绩,始终走在中文学科前沿,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时任中文系主任朱国华教授介绍说,他们的体会和经验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重视人才培养,扎实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建设系统课程体系,提升教学实效性;打造研究生读书会、论坛,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借力高层次激励计划,强化优质成果培育;完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严格遵行学位授予标准。二是激发创新意识,建设一流科研团队。完善学术结构,推动科研发展;搭建学术平台,强化科研意识;多维度国际合作,推进中外人文交流;完善评价制度,组建科研机构。三是厚植文化土壤,完善青年人才梯队制度。继承大师精神,以前辈大师为学习丰碑;重视团队建设,以领航团队引领教师发展;提升教学水平,以思政教育融合中文教育;建立规范制度,以师德师风保护育人初心。四是承扬文脉传统,培育一批优秀青年学者。
以高度文化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研究工作,在新闻学科建设中拥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育了一批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2002年,童兵教授领衔组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团队,取得了丰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团队从原来的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过渡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平台。该平台以国家精品课升级版及调查反馈平台为教学核心,以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研究基地为科研核心,以下设的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为社会服务核心,做到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2004年成为复旦大学通识教育平台课程;2009年,成为上海市精品课程;2011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课;2014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的升级版。团队近年出版并再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本》,每年出版《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
优秀团队作为高校中最有活力与创新力的组织单元,在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题组对13所高校的20个优秀团队的主要特征、基本经验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初步分析,希望对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尊龙凯时官方入口
优秀团队的构成和主要特征。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优秀团队,多由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为首席专家、中青年拔尖人才和教师为骨干、研究生为参与者组成,往往依托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大工程中心等开展科研工作。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优秀团队构成在生态表象上略有不同,更多地以学院整体或学科呈现,教学特点突出,学科领军和带头人学术能力和成就“各领风骚”,在学科研究的不同方向上形成团队纽带,青年人才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专注自己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优秀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研究方向清晰、任务明确,团队负责人综合管理能力强,人才队伍结构合理。
优秀团队基本经验。一是促进党建活动与教学科研业务有机结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强调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学科互补优势、协同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做“接地气”研究;三是注重团队管理,合作协调机制通畅;四是团队带头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大,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传承老一辈家国情怀、甘于奉献精神,团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底蕴和历史传承;五是制订青年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给予比较自由的学术研究选题、充足的研究时间和广阔发展空间,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六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以实际贡献为主评价人才,淡化发表论文、主持基金项目等任务及数量要求,使考核激励办法比较公平公正。
以上不难看出,一个优秀团队的成长,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打造,需要学院、学校和国家多层面、多方面政策支持。今年7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将习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这是青年人才成长的春天,高校将培育出更多志存高远、立德树人、团结精进、为国奉献的优秀教学与科研团队和青年人才。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项目批准号:18JZDW01)子课题“高校青年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赵丹龄,教育部人事司原一级巡视员;张强 单位,清华大学;杨文超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徐干城 单位,武汉大学;谢保军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推荐产品
同类文章排行
- 新闻电视采访直播简约背景
- 《PPT模板使用说明书》正式发布!这才是
- 日本央行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
- 岸田再表“修宪”立场日本4家报纸刊登整版
- 日经指数势将收复日本央行7月31日加息以
- 寿险高质量发展下的“保险+医养”实践方案
- 中国信通院发布“ICT十大趋势”:202
- 2025年研考报名进行中!24个常见问题
- 刚刚!央行公布!最新一期LPR报价!
- 日本NHK纪录片揭露731部队正视历史勇
最新资讯文章
- 中国英语培训市场蓬勃兴起个性化教学引领新
- 跨境电商成热门赛道行业红利持续释放
- 【外刊酱】英语外刊金融时报高清PDF电子
- 2023少儿英语培训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现
- 【行业前瞻】2023-2028年中国跨境
- 2025山西翻斗车展会详情
- 普惠保险“大盘点”:谁的未来发展空间更广
- 大利好!打通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痛点堵点“活
- 丁向群任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
- 五大上市险企前两月保费收入7472亿元同
- 2023年5月30日保险行业每日新闻
- 保险热点-金投保险网-金投网
- 芳白城际最新进展来了! 一周热点
- 最近一周新闻资讯简报 每日热点15条新闻
- 本周新闻热点10条 最近一周的热点新闻事
- 2024最近国内国际新闻大事件汇总 最近
- 来了!一周热点新闻
- 最近更新一周新闻汇-天极网笔记本频道特色
- 线上微信答题闯关活动快速录入题目、题库手
- 免费学法减分扫题软件学法减分扫题出答案的